作者:宋毅,本文選自圖書《戰爭特典001:隋唐英雄》,噹噹亞馬遜京東均有售!
一代英主隋文帝楊堅於公元¥604年很不聲望地死在了長安城的大寶殿內。靠著討好母后,勾搭權臣楊素,楊廣終於如願以償地成為了隋帝國的至尊。楊廣儘管在父親楊堅的兒子中排行老二,但他的心卻極大,登基之後,給自己的取的年號就叫做「大業」。要多宏偉的事業才能叫做「大業」呢?楊廣給了世人一個在歷史上堪稱經典的結果。
首先,楊廣登基之後決意遷都洛陽。遷都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有方士進言說長安對他的命星不利。這個緣故在今天看起來荒唐至極,但對古人來講,這是一個足以引起極大注重的理由。當然這只是明面上的說法,假設用陰謀論的看法,那就得追溯父親楊堅的死因了。隋文帝楊堅在大寶殿死得不明不白,或許楊廣遷都更深層次的緣故,是不想住在父親的被害現場吧……
(圖註:隋文帝楊堅)
當然,楊廣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就算遷都,也不能遷得隨隨便便。他不想搬到漢魏時代的舊城裡面住,而是大手一揮,直接另選位址,再造一個新都城。要曉得,僅僅在二十多年前,楊堅同樣捨棄了漢朝的舊長安城,營造了一座規模巨大、氣焰磅礡的新長安城,亦叫做大興城。這樣短的時間內又要建造新都城,對人力物力的損耗可想而知。作為「大業」的第一炮,楊廣呼叫民夫兩百萬人參預興修洛陽城,耗時十個月。楊廣將一座新洛陽城營建得金碧堂皇,堅硬無比,之後歷經楊玄感、李密等人的進攻而不破,甚至後來的千古一帝李世民也只能將之圍困至投降,無法硬取,這洛陽城的建造質量可見一斑。之後武則天將此命名為神都,而日本更是羨慕唐朝洛陽的宏偉壯觀,氣象萬千,於是他們玩了一招Cosplay,將自己的京都生生按照洛陽的模樣修了一通,然後自我知足地也稱之為「京洛」、「洛都」、甚至直呼「洛陽」。以至於日本在戰國時代那些實力最強之處諸侯,為了宣示自己有爭霸天下的實力,就必需帶著大量戎行去「上洛」。這一切的肇因,便是楊廣如今建造的這座新洛陽城。
(圖註:唐朝洛陽城)
這座洛陽城的規模依據唐朝的記載外郭城大約有27.5公里,面積約47平方公里。有東南北三面八個城門,其最寬的大街寬達121米,為定鼎門大街。洛陽城內共有103坊,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內正中設十字街。縮小裡坊面積,劃一方三百步(一里)的裡坊規格,這是洛陽故都(北魏洛陽城)舊制的還原,對裡坊居民的節制,顯然比京城大興更為強化。洛陽西北隅適占洛陽城地勢最高的位置,在這處負隅高地上建造了宮城、皇城,並形成夾城。宮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東隔東城,西面連苑。宮城、皇城本身又都內外徹磚。皇城之南並界以洛河。宮城後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又建東、西隔城。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建含嘉倉城。外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為裡坊區。洛陽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長安城。含嘉倉城糧窖密集,存儲來自河北、河南諸道的官糧。洛陽戒備的堅硬周密,遠在京城之上。
在古代,一次性調動兩百多萬人建設一座世界級的大都市,已是一件稱得上巨集偉的事業了。可是,這在楊廣心中無非是一道開胃菜而已,真正的大業還在後面。後世耳熟能詳的「隋唐大運河」,人人都曉得是楊廣發起營建的。實際上隋代營建的運河一共有五條,即廣通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永濟渠。其中僅廣通渠是隋文帝時代營建的,剩下四條全體是楊廣的手筆。這四條人工運河使用的總人力少說也在三百萬人以上。損耗這樣誇張的人力物力,最終的成果自然也不會小。這條運河在歷朝歷代都被視為主要的運輸生命線,到今天仍然施展著作用,堪稱是名符其實的「大業」。
(圖註:隋唐大運河)
對于楊廣來講,足以讓其「流芳萬世」的大運河仍然遠遠知足不了他的巨集偉理想,他想要的還有更多。他發動河北十餘郡的民夫修了一條通過太行山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馳道。又「舉國就役」,從榆林北境,東達於薊(今北京市),開了一條廣百步、長三千里的馳道。又徵調了百餘萬人修築西起榆林(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東至紫河(今內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部長城外的渾河,蒙古語名烏蘭穆倫河)的長城。此外還有他授意營造的十餘座各地行宮,在各地巡視所造的龍舟等等。在歷代君王中,要說役使民力,比楊廣更厲害的大概也找不出第二個了。
楊廣這種大規模徵調民眾的行為,在古代被稱為「徭役」。所謂徭役,說白了就是義務勞動,屬於國家強迫行為,拿不到一分錢不說,不少時候還得自備飯食,勞動強度極大,動不動便會泛起傷亡。當然這些傷亡也屬於死了白死,基本上不存在什麼撫恤。因而徭役對統治者來講就像毒品同樣,用起來讓人舒爽至極,飄飄欲仙。歷史證明了,這麼好用的東西可不是沒有副作用的,一旦用過頭了,身死國滅立刻會發生在面前。在隋朝以前,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代——消亡的導火索便是因為徭役。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向秦代砍出第一刀的時候,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龐然大物「強秦」,就像泥塑的雕像一般,一推就倒。
(圖註:隋煬帝楊廣)
這樣的前車之鑒對楊廣來講,不堪稱不警省。楊廣可是一個飽讀詩書的皇帝,後世歷朝歷代對書籍分類的經典分類法——「經史子集」分類法——就是他開創。他曾經很自信地說,就算比學問,我也是當然的皇帝。這樣一個飽讀詩書的皇帝,對歷史上的教訓,比一般人更為清楚。因而楊廣當政的時候,下詔罷黜了主婦以及奴婢部曲的徭役。甚至他在為闡明自己要營建新洛陽的理由而寫的《營東京詔》中,還口口聲聲地說要以簡樸為要,務從節約,杜絕揮霍。可就如毒品同樣,人人都曉得毒品有害,但沾上了還能戒掉的人少之又少。徭役對于一個皇帝的吸引力,也如同毒品同樣會讓人上癮,欲罷不能。就隋代來講,男子的起征春秋是18歲,免役春秋是60歲,每年要服役30天。後來改為21歲起征,每年服役20天。看似負擔並不是很重,可就如同國家稅收一般,都無非是停留在紙面上,實際徹底不是這麼一回事。楊廣要造詣大業,因而他需要大規模徵發百姓去建設那些浩瀚的專案。僅僅上述一些專案,粗粗計算一下,楊廣所動用的人力總數就在六七百萬周圍,堪稱天文數字。更駭人聽聞的是,這些專案的逝世率高到恐怖的程度。例如營建新洛陽,據記載逝世率是十之四五。而築長城,逝世率更是十之五六!按照這樣的逝世率推算,楊廣的這些「大業」損耗掉的人命甚至可能達到三四百萬之巨!要曉得,就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幾乎牽涉到全人類的戰爭,作為戰爭一方的聯盟國也無非就陣亡了三百多萬人而已。當然,因為我國史官對數字一貫抒情的態度,這麼高的逝世率值得懷疑。但即使在真正的歷史上沒有這樣高的逝世率,逝世人數極多這一點,相信不假。
(圖註:隋帝國疆功能變數圖)
楊廣這樣濫用徭役,所引起的極高逝世率首先會致使農村青壯勞力大幅度減少,其次過長的勞役時間又會使得被徵發的農民無法趕上農時進行耕作,最終致使大批耕地荒蕪、絕收。這樣又使得大批農村家庭破產,以至於形成流民,最終變為反抗官府統治的所謂「響馬」。而且咱們曉得,古代中國數千年來都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農業國家。大批農村家庭被搗毀,政府無法取得足夠的稅收,又面臨響馬叢生的問題,於是收入減少,支出增添,最終形成一個惡性迴圈,致使國家經濟崩潰,朝代消亡。
當然,單單是超級專案還遠遠無法知足楊廣的「大業」夢。對于楊廣來講,作為西晉消亡近三百年後真正從新統一南北的主帥,他對于軍事上的功績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執迷。楊廣登基之後,擊契丹、破吐谷渾、出海流求、西功能變數建郡,對于一個帝王來講,這也可以光耀千秋了。尤為是出海流求,此次出訪在歷史上原本無非是一次小事件,誰也沒想到,千年後這次出訪竟然成為了中國擁有釣魚島主權的實質性歷史依據之一。
(圖註:隋代武士俑)
這事還得追述到大業元¥年。海師何蠻向朝廷講演:春天以及秋天,在無風的晴天裡,向東方遠望,可以看到某個處所被淡淡的煙霧籠罩,若隱若現,似乎就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島。當皇帝的,沒有幾個不想「仙福永享,壽與天齊」。聽了這何蠻的話,楊廣心動,便有了朱寬的出訪。所謂的求訪異俗,實際上就是去找仙人,看看有無可能帶幾個回來。
朱寬在何蠻的說明下,乘風破浪,果然發現了那片群島。那片群島遠遠望去如同一條蟠龍旋蜿延於海上,若形若虯浮水中,故取名為「流虯」。盡人皆知,「虯」是龍的意思,這不同於地位較低下的印度「龍」,中國的「龍」是一種至高無尚的帝王象徵。為了防止禁忌那些自誇為「真龍天子」的皇帝,後來「流虯」便改為了「流求」。朱寬發現的這片群島,咱們現在叫做琉球群島,這片島嶼便內含了如今的釣魚島。
朱寬上了島才發現,這島上的確有人,卻不是什麼仙人,反而是一群野蠻人。這群人儘管也有國王,有小王,有村莊,卻粗野好鬥,時常互相襲擊。他們互相爭鬥的時候也很有趣。基本上就是雙方派出三五壯士互相喝罵,然後互相射擊。假設敗了,大傢伙兒一鬨而散,然後派人賠禮報歉,雙方也就能以及解。以及解之後,大家竟然將以前戰鬥而死的壯士們的屍體採集起來,飽餐一頓,將吃剩下來的骷髏獻給國王。這下朱寬可犯了愁——仙人沒找到,那怎麼去交差呢?跟島上的人交流,問問訊息,也不知所云,雙方根本言語不通。沒轍,也別廢話了,乾脆抓了一個人回去。
朱寬回去之後,楊廣倒是沒發怒,反而對這個處所很感興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嘛,既然有國家,有國王,那就應該來長安向朕朝覲,這規矩可不能破。於是把朱寬又打發了過去,請求流求人歸順。與此同時,為加強對沿海及流求等島嶼的管理以及節制,隋煬帝把建安郡治從建甌遷到大海邊的閩縣(今福州),為管理流求開始了籌備。可是琉球人野蠻慣了,誰曉得你大隋天子是怎麼回事?搞得朱寬依舊不得要領,只得搞了一副琉球人穿的布甲回去交差。這一次終於觸怒了楊廣。楊廣這人原先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好大喜功的皇帝,琉球人這樣對待他的使者,那還能有什麼好果子吃?於是,楊廣於大業六年派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周兩位為主將,發東陽兵萬餘人正式進攻流求國。隋軍在進攻流求國的時候,路過一個島嶼叫「高華嶼」,即今日的釣魚島。
這陳稜啟程以前做了不少籌備。以前朱寬去的時候不是言語不通嗎?陳稜就尤其搜查了一個通曉流求國語系的崑崙人,也就是馬來種黑人。達到流求國的時候,先讓這崑崙人去溝通一下,也算先禮後兵。這流求國真像吃了秤砣一般,死活不肯朝貢。既然這樣,那也沒什麼好說的,皇帝的指令必需要完成,就讓這流求國王渴利兜的頭顱作為皇帝的獻禮吧!
陳稜一聲令下,隋軍開始了兇猛的進攻。陳稜先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流求人。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流求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陳稜陣斬歡斯老模。
初戰得勝。隋軍發現這流求國至關野蠻,毫無文明可言,什麼兵法戰陣一律不懂,打仗都是一窩蜂。隋軍乾脆分為五部,分進合擊,一路攻至流求國都。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被迫親自率兵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流求國國都,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戰至此處,流求國已經徹底沒了勝利的但願。隋軍再接再礪,將這最後的防禦徹底搗毀,於戰陣上斬殺了流求國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一把火徹底燒燬了流求的宮室。
最終,流求國徹底被滅,國人被俘約一萬七千口,均被帶回隋朝。陳稜、張鎮周這倆位海軍將領因為這次遠征琉球國的軍功,回國後均被楊廣毫不小氣的陞官加爵。陳稜晉陞為從二品右光祿大夫,張鎮周則為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待遇優厚。從中也可看出,楊廣對此次的征戰頗為得意。自此,流求國所轄的釣魚島等島嶼盡數歸於隋帝國,成為了中國的群組成部份。
以上種種對楊廣來講都只能算是餐前甜點。他想要的,是更大更輝煌的功績。當年統一南北,他儘管號稱主帥,實際上的軍事負責人卻是時任元¥帥長史的高熲,楊廣無非是個被供起來的象徵罷了。甚至在攻滅陳國之後,楊廣想索要陳後主的貴妃張麗華都不能如願。張麗華被高熲很不給面子地殺了,心高氣傲的楊廣對此耿耿於懷。如今南北一統、突厥臣服,還有什麼更大更輝煌的軍功值得炫耀呢?正當楊廣拔劍四顧心茫然之時,大業六年的這一次出遊給了楊廣新的靈感,他驟然發現在遼西以及朝鮮半島竟然有這樣一大片故土等著他去克復,這堪稱瞌睡送枕頭——恰是時候!
(圖註:隋軍與高句麗軍之間的戰鬥示用意)
要打仗,自然要有理由,對此楊廣的理由堪稱是充沛十足。首先,高句麗竟然跟突厥有所勾搭,這一點就無法讓人接受。當突厥取代了柔然成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後,曾給中國北方邊陲造成為了極大的要挾,整個北方都在突厥的暗影之下。直到隋朝樹立後,應用巧妙的外交戰,使得突厥一分為二,化為東西突厥,突厥實力受到極大削弱。隋朝此外集中名將精兵進行征討,這才將東突厥暫時壓制住。而高句麗自中原大亂後急速延伸勢力,強佔了整個遼東以及朝鮮半島北部,東北亞的契丹以及靺鞨或者多或者少均在其節制之下,可以說是東北亞的第一大國。這兩強聯手,就能從西面、北面以及東面對隋帝國的領土形成全面的要挾,這樣巨大的要挾對于隋帝國來講顯然不能疏忽。此外,高句麗國如今的疆功能變數本就在漢代疆功能變數內,堪稱是自古以來就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以前國力不濟沒有辦法,如今隋帝國人強馬壯,又怎能任由這麼大一片疆土流失在外呢?打這一仗的意義毫無問題了,不論從哪方面看,這一仗都必需打。但問題是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好不易找到了機會,楊廣這次可不知足於僅僅差遣一員良將將高句麗國殲滅了事,他要御駕親征!他要讓天下人都曉得,他是個會打仗的皇帝,而不是只能躲在後面分潤功勳的「吉利物」!
延伸瀏覽:
豈曰無衣——唐太宗征高句麗
韓世忠的保身之道(南宋皇帝如何對待有功武將的?)
崖山之戰: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夢想侵略中國的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居然最終死於中國人之手!
定閱後還有更多更好的文章觀看哦!轉載請註明轉自「戰爭史」公家號!與作者交流請加微信:warhistory
【戰爭史】頭條、微信、鳳凰最受歡迎的歷史、戰爭自媒體圖文公號
請多多支撐本公號製作的《鐵血文庫》以及《戰爭特典》系列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維,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留言列表